首页

2000元 甘肃临洮关于征集全域旅游形象标志(LOGO)、 主题品牌口号的公告


征集摘要:

征集奖项: 0

征集邮箱:

截稿时间: 2018-08-31

联系电话:见征集内容联系方式。

征集网址:



火热征集

为提升甘肃临洮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临洮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打造多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扶贫发展新格局,着力开拓旅游市场,现面向全国征集临洮全域旅游形象标志(LOGO)、主题品牌口号,诚邀社会各界、专业人士踊跃参与。
 
一、征集内容
(一)临洮旅游形象标志(LOGO)
(二)临洮旅游主题品牌口号
 
二、征集要求
(一)临洮旅游形象标志(LOGO)
形象标志要融合临洮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同时构思精巧、风格极简、识别性强、易于记忆,且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
投稿要求:
1.作品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提交,文字需清晰描述标志创作灵感、寓意、借鉴来源等,500字以内。
2.除图形标志外,标志中还应含有体现“临洮旅游”的字样,字体原创,须设计汉、英语版本。
3.格式要求为jpg或gif格式,像素2480*3508以内,大小10M,分辨率300dpi以上。
(二)临洮旅游主题品牌口号
主题品牌口号要有效反映临洮旅游目的地价值和独特性,使游客和受众产生心理共鸣,且满足朗朗上口、简短精辟、容易记忆的营销推广和口碑传播需要。
投稿要求:
1.每位投稿人提交品牌口号不超过5条,每条尽量在16字以内,并附1段500字以内创意说明。
2.文字精炼,朗朗上口,简单易记,便于传播;
3.语言通俗易懂,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广泛的感召力,既符合旅游宣传的一般要求,又有别于其他旅游主题品牌口号,能够刺激人们的旅游欲望。

三、投稿方式
(一)投稿电子邮件以“甘肃临洮全域旅游形象标志(LOGO)征集”、“甘肃临洮全域旅游主题品牌口号征集”为标题。
(二)本次征集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作品投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邮箱地址:852277263@qq .com
联 系 人:杨庆英
联系电话:0932-2242518 18709322366
(三)投稿作品创作人和投稿人需为同一人,且必须以个人形式进行投稿。
(四)提交内容包含应征作品、作品创意的文字说明、作者真实姓名、单位名字、地址、电话及其他有效联系方式。
(五)请设计者保留高精度的源文件(如AI、CDR、PSD),以便入选后及时提供主办方。
 
四、奖项设置
(一)临洮旅游形象标志(Logo)奖励
采用奖1名,奖励2000元。
优秀奖5名,奖励300元/名。
(二)临洮旅游主题品牌口号奖励
采用奖1名,奖励2000元/条。
优秀奖5名,奖励300元/条。
同时颁发荣誉证书和文创产品
* 获奖者需按国家有关规定纳税,上述金额为税前金额。

五、活动时间
征集时间:2018年7月15日至8月31日

六、附件
临洮全域旅游及历史文化介绍资料(请点下面红色字体获取)。


https://mp.weixin.qq.com/s/je0ZblcVHqpstNCQqxHJ9w

 

临洮县全域旅游及历史文化介绍资料
来源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有18个乡(镇),323个村、12个社区,总人口55.18万,其中农业人口49.34万,有汉、回、东乡等21个民族。全县总耕地面积108万亩,其中水浇地38万亩,人均耕地2.23亩。201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4.06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7.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9.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0923元和6594元。临洮县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但旅游产业开发、投资起步晚、起点不高,亟需引进省内外有技术实力、人才优势、资金优势的大型优质旅游企业,来临洮考察、投资、举办高端旅游论坛。现将临洮县县情和旅游工作,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临洮县文化旅游产业

(一)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临洮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甘肃唯一集马家窑文化、秦长城文化、老子文化、李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洮河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于一体的地区,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家。

二是红色旅游资源丰富。1943年春,甘肃南部的临洮、康乐、卓尼等二十余县的汉、回、藏、东乡族农民十万余人,揭竿而起,在各组进步分子的领导下,高举“团结抗日”义旗,进行了以“抗丁、抗捐”“打到贪官污吏”的农民武装起义。在临洮洮河西岸的边家湾首举义旗,打起“西北各族抗日义勇军”的旗帜,各地群众纷纷响应,形成汉、回、藏、东乡等各民族空前未有的大联合,农民起义在以临洮为中心的甘肃南部各地波澜壮阔地展开。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和被俘后惨遭杀害的达3000多人。甘南农民起义是甘肃各族人民群众反蒋抗日的壮丽史诗,也是我省革命斗争史的光辉篇章。建立和形成了陇右革命纪念馆、建有王仲甲纪念馆,南屏山红色遗迹等许多红色旅游资源。

三是洮河水资源丰沛。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经县内9个乡镇115公里,年过境水量46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洮河谷地年平均气温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避暑纳凉、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四是生态环境优良多样。临洮县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临洮县城南部植被良好,生态环境良好,有南屏山灌木丛、紫松山林区,形成了南屏山景区、紫松山景区、玉井峰景区、九龙山景区等众多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的旅游资源。

五是民俗节庆丰富多彩。临洮县有传统的拉扎节、花儿会、庙会等节庆民俗活动60多个,贯穿全年时间,覆盖范围相当广泛,群众精神生活丰富,特别是临洮南部乡镇如南屏镇、衙下集镇、玉井镇,从春季到夏季,从夏季到秋季,基本上每周有2--3场文化旅游活动。

六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临洮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县城距兰州市区80公里,是“兰白经济区”内重要节点城市,兰临、康临、临渭高速和212国道及省道309、311线穿境而过,是连接甘肃中南部与临夏、甘南两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必经之地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辐射圈内重点县区。

同时,临洮相继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花卉之乡”等荣誉称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自然条件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截止2017年底,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家,国家AA级景区4个,旅游景区景点62处(其中人文景观类景点有26处、自然景观类景点有22处),三星级饭店3家,旅行社、分社及营业部11家,旅游从业人数4200多人,资产总额达7.33亿元。2017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7亿元,增速为15.4%;累计接待各类游客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8亿元。坚持规划先行,在编制《临洮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聘请兰州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编制了《临洮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初稿已完成,近日进行了成果汇报和意见征求,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在产业开发中,一是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初具雏形。重点谋划建设了以洮河为轴线、全长28公里、总占地24.7平方公里的沿洮文化产业带,目前产业带已落户重点文化旅游项目21个、总投资达76.8亿元,其中马家窑文化项目、体育训练基地项目、卧龙湾洮砚项目等17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洮阳马家窑洮砚小镇被列为全省创建的18个重点特色小镇之一。二是休闲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实施了洮河景观工程,建成了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和城中湿地公园等项目;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和农事体验型休闲旅游业,平长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市规模最大、设施完备的农业休闲景区;扶持建设了洮阳镇曹家坪牡丹园、大丽花园、凤凰山森林公园等特色观光旅游景点,明园影视城、卧龙寺、石景峡、玉井峰等景区吸引力明显增强,举办了马家窑文化国际论坛、临洮紫斑牡丹文化旅游节等节会。三是文化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实施了战国秦长城保护、马家窑遗址保护设施建设、哥舒翰纪功碑修复、城隍庙改造、文庙修葺和博物馆馆藏文物修复等项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等4个工作机构在临洮挂牌成立,马家窑遗址发掘取得重大突破,文庙大成殿、洮惠渠等5个项目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出了《临洮故事》专题片,歌剧《貂蝉》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提升了临洮文化软实力。

(三)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及方向。临洮县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禀赋,按照全域旅游开发的理念,谋划了“一条文化产业带、一个休闲养生区、一个产业园区、一条文化休闲街区、一个文化创意中心”为主要内容的“5313”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建设洮阳文化旅游区、南屏生态旅游区和红旗乡村旅游区三大功能区,全力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区域首位产业。重点打好四张文化旅游牌:一是“文化旅游”牌,实施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工程,依托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老子文化、李氏文化、八思巴藏传佛教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完成马家窑、寺洼、辛店遗址和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项目,建成马家窑彩陶博物馆、东方古典艺术博物馆和八思巴文化产业园、老子文化园等重点项目,规划实施李氏宗祠项目,精心打造卧龙寺、西岩寺景区,以马家窑文化为引领,切实提升临洮文化知名度,争取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兰州南部最具文化创意的旅游基地。二是“休闲旅游”牌,依托洮河黄金水系,做足做活“水”文章,加快十里文化休闲街区建设,将洮河风情线打造成为知名的休闲景区。精心打造曹家坪牡丹园、平长现代农业科技园、水泉山庄、三易兰花基地等农业观光体验主题景点,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把临洮打造成为兰州周边城市人群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三是“生态旅游”牌,依托南屏山、海巅峡、马啣山等生态资源,精心建设占地4平方公里的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抓好岳麓山、玉井峰、凤凰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建设,着力塑造生态临洮形象。四是“乡村旅游”牌,主要依托红旗乡苏木沟丹霞地貌、吧咪山省级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集自然景观观光、农业观光体验休闲、民俗特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同时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题多样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努力把临洮建成全省重要的乡村旅游基地。

二、临洮县历史沿革

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为临洮建县之始。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郡治为狄道。东晋十六国时,前凉改置武始郡。唐朝初期,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连陷秦、渭、洮、临四军,狄道陷于吐蕃。五代十国时期,仍属吐蕃所有,改称武胜军地。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改武胜军为镇洮军,后升镇洮军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设熙州。金、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清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建狄道州。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县为临洮县。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中央西北局决定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洮、洮沙二县属临夏分区。1950年5月,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划入定西分区。1961年12月,设立临洮专区。1963年10月撤销,划归定西专区。

三、地理环境

临洮县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康乐县接壤。 临洮南北狭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732-3670米之间,境内以黄土地貌为主。

临洮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无霜期80-190天,年平均降雨量317-760毫米之间,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

洮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支流,在县内流长115公里,平均径流量138立方米/秒。最大为1790立方米/秒,最小为17.15立方米/秒。

截至2017年,临洮县共发现各种矿产资源产地34处,分属2大类12个矿种。其中金属矿4种,主要是铜、铁、钨及砂金矿,产地12处;非金属矿8种,主要是白云岩、玉石、方解石、花岗岩、石灰石、萤石、滑石及石英砂,产地22处。

四、人口民族

2017年,临洮县年末总人口54.85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0.88万人,其中:男性为25.63万人,占50.37%;女性为25.25万人,占49.63%;城镇常住人口为12.98万人,城镇化率为25.51%。乡村常住人口为3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4.49%。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68‰,人口死亡率为6.89‰,自然增长率为5.81‰。临洮县有东乡族、回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布依族、苗族、侗族、佤族、纳西族、保安族、京族、独龙族、壮族、裕固族、维吾尔族、满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五、文化现象

1、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2、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是商周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表现,距今约3600年——2600年。临洮县辛店镇的辛店遗址,是辛店文化的命名地,除丰富的辛店文化遗存外,还有马家窑文化遗存,它包括辛店镇石郭家行政村的石家坪、郭家沟遗址和辛店行政村的骆驼崖遗址等。辛店文化的陶器,几乎全都是夹砂粗陶,彩陶器很多。 

3、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以发现于洮河西岸的广河齐家坪而得名,其时代约为公元前1890年—公元前1620年,是父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此期彩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晚期。齐家文化彩陶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器为主,也有部分灰陶。器形多属壶罐类,壶有小口鼓腹和高领折肩篮纹壶,罐有双耳罐和双大耳罐,以双大耳罐和侈口高颈深腹双耳罐最富代表性。

4、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村发现而命名,此遗址又名庙坪鸦沟遗址。寺洼山遗址内除寺洼文化外,还有丰富的马家窑文化遗存。寺洼文化的墓葬,同时还发现过铜器,其年代距今约为3300年—2500年。寺洼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罐器都是灰砂粗陶。陶器表面磨光,颈部都有对称的双耳,高肩,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为红褐色,间有褐色斑点,一般不具纹饰,有的仅在耳和颈部有附加的泥条堆纹,作曲线状或指压纹。

六、民俗文化

1、地方风俗

民间绘画

临洮民间绘画以油漆家具最为驰名,民间家用木器箱、柜、桌等,都画着描金装饰画,以传统戏、花卉、二十四孝等为内容,由民间工匠绘制。临洮乡间盛行画棺木,画师以松、鹤、鹿、百寿图、前蟒后鹤、二十四孝、八仙等为内容,按死者身份绘画。

2、刺绣剪纸

一些民间女艺人,精于花样刺绣与剪纸。在窗户、枕头、鞋面、肚兜上剪上或绣上花、草、鱼、虫、猫、兔、蝙蝠等动植物图案,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受人青睐,盛行不衰。

3、砖雕木雕

许多民间工匠擅长砖雕、木雕,俗称“花雕”、“花板子”,题材多为梅、兰、菊、竹、孔雀牡丹、喜鹊登梅等,用于建筑物和棺木的装饰。寺庙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砖雕极为盛行。有些能工巧匠长于制作戏剧头盔、头饰、玩具、彩灯、刻葫芦、印章等。

4、民间戏曲

临洮民间戏曲演唱较为盛行。每逢节日,城乡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剧种有秦腔、眉户、小曲等,尤以秦腔更为普及。在农村,以戏曲爱好者为核心,邀请剧团名角来指导,组成了许多业余剧团,每逢节日登台演唱,活跃农村文娱生活,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还有以民间曲艺为主的“社火队”,演唱一些折子戏,诸如《孟姜女哭长城》《小放牛》《小姑贤》《长亭会》《张连卖布》等。

5、民间音乐

临洮民间音乐主要以民歌、民间乐曲、花儿、丧事音乐、劳动号子等形式流行于人民群众中。民歌主要有小曲、小调、秧歌、酒曲等。

6、民间舞蹈

临洮县民间舞蹈多数是集体舞蹈,随从社火表演,有龙灯舞、狮舞、旱船舞、太平鼓、高明灯等,用的道具有扇、花等,以锣、鼓击拍伴奏,动作粗犷,场面复杂多变,阵势浩大,气氛热烈,在东乡大石头、南乡南屏一带流行。


     征集活动咨询微信:zhengjicom; 设计交流QQ群:46372307; 文案交流QQ群:677747123


声明:
1、一征集网所有征集信息均来自网络,征集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投稿者在投稿之前主动联系征集活动主办方,以确定真实性和有效性,然后再参与!避免自己作品被盗用。
2、一征集网不代表任何征集活动主办单位,所有投稿作品不得提交给本站,由此造成的任何损失或纠纷与本站无关。
3、一征集网所有创作作品、征集信息均为本站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若有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若有任何不妥,请及时联系Email:303126138@qq.com。
4、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一征集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一征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抄袭侵权/违法违规行为,请发邮件至 Email:30312613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标签:

上一篇:2000元 普力健品牌口号征集评比大奖等你拿~
下一篇:2000元 关于公开征集长泰城市精神主题品牌口号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