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铁流滚滚,空中战鹰轰鸣,刚刚过去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隆重而热烈,激动着每个观者的心。
阅兵式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也成为本报“李宝赢堂杯”《我的阅兵记忆》征文活动最完美的宏大背景。就在这样的激动中,本次征文活动圆满落幕。
感谢。
卢贤举、吴大中、程永平、赵春、杨大方、徐杰……我们要感谢这些名字,感谢所有参与征文活动的本报读者。
本次征文活动自9月8日启动以来,征文邮件和信函像雪片一样飞来。在近300名来稿者中,有来自全省各地的,更有来自山西、湖北、河南、江苏等外省市的。
86岁的吴大中,第一个亲自来到本报编辑部。这位开国大典上的“军记”,是一位重量级的亲历者。他“零距离”拍摄开国大典的经历在本报上刊发后,引起了很多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共鸣;更有许多省内外的媒体同行纷纷打来电话,表示想要采访老人。
正在上海某部服役的周杲,得知家乡他最爱读的《钱江晚报》要举行“阅兵记忆”征文,也坐不住了,连夜整理好10年前参加国庆阅兵大方队的经历寄给我们。这份对祖国的祝福,对家乡的牵挂,让我们感动。
还有许多读者,他们翻出压箱底的珍贵照片,他们挑灯写下真挚的语言。
感谢所有参与者,把自己终身难忘的阅兵记忆,通过我们的活动和更多读者分享。
记住。
1958年,民兵方队首次在大阅兵中亮相,在背后付出汗水的有一个浙江人,徐杰。
作为一名圆号手,先后参加过8次大阅兵的王云路,在1959年10月1日这天特别激动。因为这一天,他入党了。
谢桂发站在队列中,暗暗发誓,一定要站出中国军人的气势来,才配得上身边的“宝贝”。在他的身边,是1984年大阅兵中震撼世界的中国战略导弹。
……
让我们记住这些瞬间,在本次征文活动中,重新被翻阅、激荡的瞬间。
在9月21日及10月1日,本报分两次把部分精彩来稿和照片在版面上进行了选登。报道见报之后,在更多的读者中引起反响,他们纷纷打来电话或者在网络上留言,诉说共鸣。
《人民日报》创办的“人民网”更以本报刊出的这些阅兵记忆为内容,专门制作了一个专题网页。
从开国大典上的“万国牌”、“骡马队”,到今年大阅兵中的国产新武器、新装备,一条纵横60年的阅兵路,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而一个个读者的记忆,就这样和一个军队的成长,在我们的版面上奇妙结缘。
10月中下旬,本次征文活动专门邀请了专业评委,对本次征文活动进行了评比。
对所有的来稿,评委们都认真地进行了讨论和点评。
其中,卢贤举老人撰写的《“海军方队,向我看齐”》当之无愧地被评为特等奖。60年前的开国大典上,卢贤举抬头挺胸,行进在海军方队第一排第一个的标兵位置,接受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
其他各类奖项,目前也已评审完毕。
我们将于近日电话通知所有获奖的读者,请本人接通知后于11月12日前,携身份证来本报领取获奖证书及奖金;如获奖者不方便来杭领奖,我们也将邮寄证书奖金。
领奖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1108办公室
钱江晚报浙江新闻部
联系电话:0571—85310679
部分获奖名单
特等奖(1名)
卢贤举 “海军方队,向我看齐”
一等奖(5名)
宋晓农 我看到了“小平您好”
吴大中 “功臣号”坦克,在我面前隆隆开过
高明镜 天上飞机,地上坦克,够威武
程永平 阅兵时,皮鞋也要“双保险”
汪 琦 一个立正,有二百多个考核细节
二等奖(10名)
阎见苗 转头的一刹那,我看到了毛主席
王云路 第八次参加大阅兵时,我入党了
谢桂发 我的身边,是震撼世界的中国战略导弹
徐 杰 “中国民兵很强大”
叶福斌 终生难忘天安门前8分钟
甘良俊 暴雨中,“水立方”整齐前行
胡一枫 踢正步上街,回头率百分百
缪振龙 大阅兵,让我长高了四厘米
林绍君 忆在国庆阅兵方队中
张 跃 7个月苦练,成就骄傲一刻
三等奖(50名)、纪念奖(100名)名单略
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09-11/05/content_14004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