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投稿量最高,参与度最广的征集网站,http://www.1zhengji.com/ |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截至目前,常州籍两院院士共有70多位,他们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智力资源。当前,常州全市上下正齐心协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两湖”创新区建设。市委宣传部联合常州日报社、常州广播电视台、市科协推出《院士话桑梓》专栏,致敬常州籍院士,讲院士生平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搭建常态沟通服务渠道,为常州富集人才,打造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提供更为丰厚土壤。
即将进入90岁鲐背之年,蒋士成仍有着浓浓的家乡情结。生于常州,长于常州,穿城而过的大运河、鼓楼的钟声、老师的谆谆教导,都成为蒋士成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印记。常州勤勉坚韧、厚重包容的城市特质,也一路激励着他,并最终使他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
有人这样评价他,始终保持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家国情怀,矢志不渝、自主创新的人生梦想,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
蒋士成,1934年出生,现为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顾问。因为一个重大项目,他改变了国家化纤工业发展的走向,科学与生产实践的创新与结合,让仪征化纤在国际核心舞台展示风采,彰显中国力量。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吃饭、穿衣是两个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个世纪70年代,买布要用布票,每个人一年大约只有8尺布票,棉被、床单用布也得从这8尺布里开销。什么时候能添上一身新衣,曾是多少国人内心的期盼。”蒋士成回忆说。织布离不开纺织纤维,而纺织纤维主要来自棉、毛、麻、丝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棉。国内棉花资源欠缺是明摆着的现实,这就必须找到替代品。西方先进国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化纤工业正是瞄准解决这一难题、用途极为广阔的领域。
1976年,纺织部在全国选址,要造世界最大的化纤基地,项目落户江苏仪征。
规划要求,这个项目要达到每年50万吨的纤维产量,当时美国最著名的一家工厂年产量仅20万吨。仪征化纤承担的使命被一句形象的口号所描绘——要为全国人民每人添一身新衣裳!
蒋士成回忆,他被任命为仪征化纤项目设计总负责人,经过考察,项目组最后从德国购买了聚酯装置的技术和设备,从日本购买涤纶装置的技术和设备。
▲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建成投产
? 1980年仪征化纤项目正式启动,1984年建成一期工程,完成了20万吨的年产量。
? 1987年至1989年建成二期工程,实现了“为全国人民每人添一身新衣”的目标。
业内是这样评价蒋士成的:发展石油化纤的积极推荐者;聚酯工业项目的重要设计者;聚酯增容的倡导者;聚酯工业国产项目的实践者。
那个时候,中国大多数新建项目靠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我隐隐地觉得,这不是我们最终要走的路,必须要靠创新才行。
随后的一段岁月印证了蒋士成的想法、智慧和勇气。当时,仪征化纤有8条生产线,每条线的年产量在6万吨。他拿出一条生产线搞改革,进行聚酯增容。“我把对聚酯装置的基础研究工作委托给华东化工学院,并由纺织工业部设计院专攻设计方面的难题,由南化机械厂承担装备制造攻关,仪化公司作为企业承担生产软件开发,形成了产学研三结合的开发模式。“这条全新的路,找到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新模式,最后这条生产线通过增容,实际年产量达到了10万吨。”
既然一条生产线聚酯增容成功,可否全流程工艺、装备国产化开发?1996年,这一项目经批准作为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立项,也同时列入中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2000年12月,这条大规模的国产生产线正式投产,“只有极少量的部件用的是国外进口的,每条生产线的产量都达到了近15万吨。”蒋士成高兴地说,增容改造聚酯生产线以及国产化聚酯生产线正式运行第二年,就为国家新增效益2亿多元。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蒋士成一生坎坷,然而科学报国之心从未改变。作为土生土长的常州人,他身上具有的品质与常州精神息息相关。
勤劳更智慧,儒雅更刚毅,是常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历史上常州人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坦荡热忱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代奋发图强的青少年,蒋士成也从小耳濡目染。
端阳看龙舟,是蒋士成童年记忆中最精彩、最赏心的一幕。胸前挂着透着清香的香囊,听大人们讲述屈原投江的故事,脑海里有个依稀的概念:龙是中国,龙是家乡。
逃难经历,使年少的蒋士成对当时的战争有着极其简单又极其深刻的解读——落后就会被打。
觅渡桥小学的求学经历,培养了他一个信念,那就是勤勉读书、刚正做人,中国的未来才会有希望;精神不倒,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
就读常州三中,让他对神奇的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听说中央要在上海新组建华东化工学院时,蒋士成心中蓦然升起一个念头:到华东化工学院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处,即使处在病榻,蒋士成眼中的光芒,也会常常投向故土,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
得知常州正豪情万丈向万亿GDP之城迈进,蒋士成心中难掩激动。他特地向记者了解常州的“532”发展战略,对家乡“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表示肯定。
我们从事科技工作,就是要找准方向集中突破。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一样,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方向对了,路才会顺。
或者联系方式
请推荐给我们
征集投稿量最高,参与度最广的征集网站,http://www.1zhengji.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