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医学参考报消化内镜学频道
来自澳大利亚韦斯特米德医院消化内科的 Vosko S 等人首次将大型无蒂结直肠息肉(LNPCP)切除后缺损产生的鱼眼样黏蛋白池描述为黏液腺癌的术中诊断特征。
该病例情况如下:一名75岁男性患者因乙状结肠直径80mm LNPCP接受肠镜下治疗。在白光(图1A)、窄带成像和近焦下对病变进行评估,病灶呈颗粒结节混合形态,NBI下分布规则的微血管结构(Kudo IV,JNET IIA),提示良性腺瘤。治疗采用分片EMR(图1A,B)。在成功切除第一处病灶后,缺损部位显示白色烧灼环内出现一个孔,类似于无污染穿孔(深部肠壁损伤悉尼分类Ⅳ型 ;图1D)。缺损中可见黏稠的无定形物质,形似“鱼眼” 的外观(见箭头图1C)。缺损部位使用四枚机械夹成功夹闭。随后对内镜切除标本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评估,在管状绒毛状腺瘤中发现了非细胞黏蛋白池,未发现任何恶性或侵及固有肌层的证据(图2)。由于高度怀疑黏液性肿瘤,决定转为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为T3N0黏液腺癌。
图1 乙状结肠80mm无蒂结直肠息肉(LNPCP)
内镜下微创切除术是LNPCPs的首选治疗策略。实时光学评估有助于癌症诊断,且便于医师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之间进行选择。然而,由于LNPCPs(特别是那些具有结节形态的)与侵袭性病变相一致的表面特征可能隐藏或不体现在病变表层,导致光学评估效能不佳。
黏液腺癌是一种独特的结肠癌亚型,占所有病例的20%。作为一种侵袭性亚型,即使病变符合内镜下治疗标准,手术仍然是其首选治疗方法。与胰腺黏液性肿瘤相似,EMR时黏液出现在黏膜缺损表面,形成鱼眼状,代表由浅层病理变化到结肠壁内肿瘤形成。
黏液的存在似乎是一个鉴别特征,但内镜医师可能很难区分代表黏蛋白池的“鱼眼”缺损和DMI。准确识别可有助于停止进一步的内镜切除,从而避免内镜切除相关不良事件,适时转为外科手术治疗。
——医学参考报消化内镜学专刊9期
张艳蓉(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报道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GI星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