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未来科技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孵化“三位一体”发展的目标,苏州大学在谋划和发力“双一流”建设时,结合未来校区建设,于2021年组建了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
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面向产业,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领域,以服务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定位,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等重点工作,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与国家未来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基地。
文化标识是对文化的诠释与凝聚。为多方面展现学院文化、进一步凝聚广大师生的学院归属感,拓宽师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开征集院徽、院旗方案,诚邀群策群力,为绘制学院标识、诠释学院文化、展现学院形象献计献策。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集内容
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化标识设计方案(院徽、院旗)
二、征集时间
2022年7月1日——2022年7月25日
三、有关要求
1.标志内涵: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化标识(院徽、院旗)应简洁、优美、大气,传递学院办学理念,展现学院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风采。
2.标志性:个性鲜明、易于记忆辨识,易于传播。
3.艺术性:简洁明快,具备当代设计美感,易于理解,凸显品位。
4.实用性:院徽、院旗使用色限三种以内,不使用渐变、晕染等设计手法。标志要易于运用各种工艺手段生产和制作,如可于网站、文件、信笺、宣传用品和媒体宣传等各种场合和载体上使用。
5.统一形象、文字、色彩、色调庄重大方,要既适合于单色,也适合于彩色印刷;既可同时使用中英文,也可单独使用中文。
6.按VI设计规范设计标志,要包含基础要素设计,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标准色、辅助色的各种标准组合。
中文名称: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
英文名称:School of Futu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ochow University
7.提交方案需包括完整规范的源图片,而非单一的一个图标或标志。
8.同一应征者可提供多个方案。
四、征集方式
1.请将设计成果和承诺书(附件1)、应征信息表(附件2)以电子邮件形式投稿至:cbb@suda.edu.cn,以“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标识设计-姓名(机构)-联系电话”为标题。参选作品一经发出,即视为参选者已全部知晓并完全接受本征集规则。
2.一件参选作品应提交一份《信息表》(附件2),由参选者正确填写并亲笔签署(参选者为机构的,须由授权代表签署并盖机构公章)。一件参选作品应提交一份《承诺函》(附件1),由创作者正确填写并亲笔签署(参选者为机构的,须由授权代表签署并盖机构公章)。创作者不止一人的,所有创作者必须共同签署。
附件1与附件2下载地址:
future.suda.edu.cn/bkzs/a9/bd/c28972a502205/page.htm
五、评审、奖励
1.评选。学院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在参选作品中评选出入围作品,推荐、选定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标志。征集人拥有选定标志的最终权利
2.作品修改。如果作品入围,应征者需提供高精度Tif文件或PSD、AI文件,并根据专家评选委员会和征集人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
3.奖励。评选揭晓后,入围作品的设计者将获得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颁发的荣誉证书。本次征集活动设获选奖1件,入围奖若干,根据奖项等级配套一定的物质奖励。获奖作品及创作者名单将在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官方网站、微信平台上公布。
六、其他
1.应征人必须保证应征作品为其首创作品,设计方案均未公开发表,未以任何方式为公众所知,未抄袭或模仿他人创意,并签写《原创作品承诺书》(附件1)。
2.参选者提交的参选作品,视为参选者接受学院的委托创作参选作品;被选中作品,其著作权归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独家所有。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参选作品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一切著作权(署名权除外)。
3.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包括本方案在内的本次征集活动的所有文件保留最终解释权。任何与本次征集活动有关的未尽事宜,均由学院进一步制定相应规定或进行解释。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老师
电话:13506133230
E-mail: cbb@suda.edu.cn
编辑 | 田 腾
校稿 | 陈 恺
审稿 | 陈贝贝
扫码关注我们: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