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花饽饽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关于花饽饽的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黄一正创作的类书《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宋代程大昌所著《演繁录》中亦有云,“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
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文登农村妇女在节日庆典、孩子老人过生日、三月初二龙母生日、谷雨时节沿海渔民祭奠海神、祈求平安富足的时节,都会用面团做出鸳鸯、鲤鱼、龙、凤、寿桃等形态各异、颜色鲜艳的花饽饽,这些花饽饽不仅制作精美,而且颇具观赏性。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文登花饽饽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作为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着文登人民的心理感情和文化内涵,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文登花饽饽也从祭祀用品、节令食品逐渐成为百姓餐桌上日常主食。进入21世纪,作为独特的胶东风俗,花饽饽文化引起人们的重视。2008年,文登面塑的制作工艺被列为威海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更名为“胶东花饽饽习俗”。
从民俗发展为产业,文登花饽饽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2015年,文登花饽饽销售总额仅300万元,而到了2020年,产业总产值已倍增至2亿元,拥有花饽饽生产企业21家,小作坊100余家,以及大量的民间家庭作坊,从业人员近万人,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文登区被授予“山东省花饽饽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