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1日起,本报联合市文明办举办了交通隔离设施设计方案特别征集活动,在杭州乃至全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献计献策,纷纷亮出自己的创意。
历时25天,昨天,本次活动终于圆满结束,在最后一轮的专家评审环节中,来自市文明办、中国美院、省公安厅、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公安局、市建委、市城管以及市公安局交警局的9名专业评审,对20个入围的设计作品做了认真点评,同时结合上周的网络投票数据,评选出了最终的设计奖获奖作品。
尽管,20强作品都比较出色,但各位专家要求都很高,觉得它们都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本次大赛的一等奖空缺,而得分最高的2件作品并列获得二等奖。春节过后,2位获奖作者将和专家评审一起,再将设计作品进行修改。今后,改良版的设计作品将会被摆上杭州的马路。大家拭目以待吧!
专家评审很激烈
昨天下午举行的最后一轮的专家评审现场,9位专家讨论激烈,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火爆。他们主要从安全性、牢固性以及作品的独特性元素出发,对20件入围组品进行了点评。
“不能选太花哨的和线条太复杂的,这样驾驶员容易产生眩晕感或者误导驾驶员加速!”
“也不能选太繁琐的,不然维护保洁工作很难进行。”
“当然还要考虑使用材料等因素”……
世博会杭州馆设计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周刚认为,好的交通隔离设施设计应该具有4大特点:是否具有杭州的元素,是否符合城市节奏感,是否便于保洁维护,是否便于识别,一看就是杭州的东西。“入围的作品都不错,不少都很专业,造型上也很大气。但我总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它们将在杭城马路亮相
经过专家和网络评审,设计师唐院设计的《印象杭州》和设计师徐小军设计的《杭州十景》两件作品得分最高,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并列获得了二等奖。
评审之一,市委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陈卫强介绍,这两件二等奖作品今后将被摆上杭城的街道,但前提是还需要修改。
“交通隔离设施有专门用于隔离机动车道的,也有专门用于隔离步行道的,《印象杭州》这个作品比较大气,比较适合用在机动车道;而《杭州十景》显得很古朴,还用了木质的材质,就比较适合用在步行道了。所以,这两位参赛者的作品各有特色,年后,我们的专家评审将和设计师本人沟通,再进一步整合完善。”
评审会上,几位专家评审都认为,今后被完善后的特色交通隔离设施,在摆放方面也有讲究。“要符合城市节奏感,不能路边一连排全放,大家看多了都会烦,应该每隔30—50米摆放一个,间隔着出现,这样才有效果。”周刚说,一些特色的隔离带适合出现在景区,而商业区和生活区就不应该频繁出现。
设计奖获奖名单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2名):唐 院(设计总监)——《印象杭州》
徐小军(品牌设计师)——《杭州十景》
三等奖(7名):潘叶龙——《杭州市交通隔离设施设计》、杭州钱江潮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钢管热镀锌聚酯彩色粉末喷涂组合式护栏》、胡楷——《美丽城市 文明交通》、范春红(设计师)——《杭城风景线》、华汤平(杭州广告设计师)——《杭州交通隔离设施设计》、吴琼(自由设计师)——《西湖十景系列》、陈斌(设计师)——《窗篇·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