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晓内容】
本报讯 第23届世客会主题词、会徽和吉祥物入选作品今日起公示,市民可对入选作品进行投票,并可提出有关意见与建议。
据了解,第23届世客会主题词、会徽和吉祥物征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与参与,共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800多名作者设计的3200多件作品。经过日前相关评审组的认真评选,第23届世客会主题词、会徽、吉祥物确定了各前三名入围作品。
这些入围方案今日起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公示时间为7月21日至28日。各界人士可参与投票,每项选一个最佳作品,并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有关部门将在广泛征求意见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确定第23届世客会主题词、会徽和吉祥物。
相关链接
第23届世客会主题词、会徽、吉祥物入围作品公示
入选主题词
1、情系古邑,客联五洲 2、千年古邑情,五洲客家亲 3、古邑相聚,世客同心
入选会徽
会徽一构思说明
1、会徽“一家”图案是由篆书巧妙构思而成,上半部分是“一”字,下半部分是“家”字,两部分相互组合连为一体,寓意河源客家人和全天下客家人是“一家人”的意思。
2、图案“∏”是传统的客家大门形状,代表第23届世客会时,河源客家人当好东道主,打开家门喜迎全世界客家乡亲回家;同时也是河源纯客家传统建筑侧面屋墙形状,代表“客家古邑”河源拥有古老的客家文化。
3、色彩以绿色调为主,给人一种舒适感觉,最主要的是河源拥有华南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有“万绿河源”的美称。
4、标志字体:“世界客属第二十三届恳亲大会”是常用宋体字,大众认可。
会徽二构思说明
1、会徽图案整体构思以河源开头拼音“H”字母形状和河源的开头汉字“河”字与“家”字相互组合而成,同时整体也像古代钱币形状,下半部分是“地球”形状,五部分紧密相连为一体,相互组合而成,寓意全世界客家人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有多远,客家人“心是共通”的,“情是相通”的。
2、“古币”形状表示客家人拥有古老的客家文化,也说明河源经济飞速发展。
3、“H”与“河”形状表示2010年,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将在中国河源圆满成功召开。
4、“家”与“地球”形状代表全世界的客家乡亲回家的含义。
5、“河”与“家”连为一体可寓意为河源客家人与全世界客家人“心连心”、“根连根”,从而秉承“团结世界客属、宏扬客家文化”的宗旨。
6、红、黄暖色调表示了客家人热情好客的性格,体现客家文化内涵。
会徽二(并列)构思说明
1、会徽上半部分图案是客家建筑屋顶和“家”字组成的窗,从而突出客家历史渊源。
2、会徽下部分图案是以河源市和平县青州镇一张五百年的供桌图案组合而成,突出河源地方客家特色;同时也像河源首个汉字“河”字、拼音字母“H”与“回”字三字组合而成。
3、会徽整体是个向上的箭头,寓意为河源经济社会蒸蒸日上。
4、会徽最底下部分是“地球”形状,代表第23届世客会时,全世界客家人相聚在河源。
5、会徽下半部分的“回”字和上半部的客家建筑的窗里“家”字组合,体现全世界五大洲的客家乡亲回家,相聚在河源。
会徽三构思说明
标志以“客”字为核心主体,运用篆体与行草写法结合,象征客属远古与现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客”字又像“家”字,内含“23”的连写,古篆体部分在中国古代象形字中也是“家”之意,又似一个古钟。“家”有回家、回归之意;钟有号召、唤醒、召集、集合之意,反映了本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意义与特征;圆形象征地球,又象征团团圆圆;黄金色、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色彩,象征全球客属欢聚、团圆。
入选吉祥物
吉祥物一:可可
创意说明:河源是客家先民最早的开基发祥地。吉祥物以“客家女孩”为元素,体现了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题。通过卡通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吉祥物的造型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穿着客属的服装,彰显了客家人热情奔放、开朗好客的性格,张开双臂迎接五湖四海的客属、嘉宾、朋友来到河源,相聚河源。
吉祥物取名为“可可”,与“客”谐音,寓意“客家”,象征客家人团结心和凝聚力。
吉祥物二:和和
创意说明:水牛在客家地区是最常见的一种动物,牛吃的是青草,却为人类发展生产带来极大的便利。
以水牛为吉祥物,寓意客家人勤劳勇敢。
起名“和和”。“和和”与“河源”的“河”字同音,希望河源人民的生活和和美美。
吉祥物三:圆圆
创意说明:吉祥物以河源万绿湖水为设计元素,体现了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美的纯朴河源自然景象,展现河源客家古邑的风采和河源的勃勃生机及文化魅力。
中国是龙的传人,是以蛟龙形象表现的汉族民系,图案以“龙”为元素,反映出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一支独特而优秀的民系。“圆圆”一身客家服饰,让人倍感亲切;颈前挂着一丝锦带,寓有衣锦还乡之意,弘扬客家人文精神,增进客家乡亲情谊。
“圆圆”左手手势意为“GOOD”,表现河源举办历届最好的一次盛会的决心。取名为“圆圆”,“圆”与“源”同音,代表河源,更有圆梦、团圆、圆满之意。
相关链接:
点击进入投票评选:http://zt.heyuan.cn/2009/skhvote/